中國新聞網江蘇正文
新聞熱線:18013384110 電子郵箱:jsxww110@126.com

“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”走進揚州

2024-05-19 07:43:33
來源:新華日報

  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,“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”走進揚州

  共赴一場“大運河之約”

 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,5·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,“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”回到運河原點城市揚州,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與專家、學者、觀眾、網友共赴一場“大運河之約”。

  本期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以“‘河’以載道,水潤中華越千年”為主題,回望申遺歷程,共同探討“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”的時代命題,彰顯運河文化的時代價值。

  “2006年新年到來之際,我們3位年老的城市規(guī)劃與建筑、文物古建筑保護和工藝美術工作者,懷著急迫的心情,聯(lián)手致信給您,呼吁用創(chuàng)新的思路,加快大運河在申報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大遺產領域的工作進程……”在主旨演講環(huán)節(jié),中國工藝美術大師、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講到一封信——文物專家羅哲文、古建專家鄭孝燮和他寫給18位運河沿線城市市長的《關于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產保護和“申遺”工作的信》。

  當時,鄭孝燮先生90歲,羅哲文先生82歲,朱炳仁61歲。這封信只有短短880字,卻推動了大運河申遺步伐,三人也因此被稱為“運河三老”;顒蝇F(xiàn)場,朱炳仁展示這封信的修改手稿。“對比草稿和定稿,可以清楚地看到羅老、鄭老對國家的拳拳之心,體現(xiàn)了他們治學求知的謙遜和對文化遺產保護事業(yè)的殫精竭慮!敝毂收f。

  2006年,全國政協(xié)組織60多位專家對京杭大運河進行全線考察,1000多公里的行程,朱炳仁全程參與,既領略了運河文化的燦爛輝煌,更感受到保護運河遺產、傳承運河文化的重要性。

  申遺成功,讓中國大運河成為世界名片。如何答好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命題?朱炳仁提出零使用保護、零發(fā)展保護和零干預保護的“零保護”概念,全方位保護運河遺產價值,多元化手段保證運河文化傳承。“希望大運河在走向未來的過程中,把中華文脈、中國精神保存下來、流傳下去!敝毂收f。

  “中國大運河的英文翻譯是The Grand Canal,不需要加of China,因為大運河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,只有中國的這條運河可以被稱為大運河!”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主任、《中國大運河申遺文本》主要撰稿人之一趙云,在演講中從開鑿歷史、河道長度、運河作用等角度闡釋大運河的價值,并作出這樣的總結。

  大運河到底溝通了什么?趙云以25個100年為維度,用運、河、人三個字來描繪她眼里的大運河。首先是河之溝通,溝通海河、黃河、淮河、長江、錢塘江五大水系和沿線湖泊、三角洲,跨越巨大時間、空間的人與環(huán)境的相互作用,是中華民族智慧、決心與勇氣的成就。其次是運之溝通,總長度近3200千米、有2500多年的歷史,對促進國家統(tǒng)一、強化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有重要作用。再次是人之溝通,一水相連、串珠成鏈,沿線人文景觀交融演進。2014年,包含31個組成部分的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,其突出普遍價值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認可。

  中國的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運河價值弘揚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,尤其是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,通過充分挖掘核心遺產的文化意義,將其與“中華文化重要標志”象征性價值對接起來,實現(xiàn)文化文物資源整合、文化與自然融合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國家戰(zhàn)略對接、文化引領發(fā)展!斑\河文化的復興為全世界提供了一個文化遺產保護的范例!壁w云說。

  活動現(xiàn)場,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(qū)辦事處主任夏澤翰發(fā)來視頻致辭。他表示,無論是在今日還是在往昔,大運河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。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,致力于保護和推廣那些豐富我們共同歷史和未來的遺產。大運河是一項非凡的工程成就,象征著人類不懈的努力和奮斗。過去十年,中國對大運河的保護承諾令人欽佩,諸如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等舉措,不僅使這條古老的水道煥發(fā)了新的生機,更為其他國家保護其文化地標樹立了典范。

  記者 劉海琴 張潔茹 沈蕾

編輯:顧名篩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