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新聞網江蘇正文
新聞熱線:18013384110 電子郵箱:jsxww110@126.com

海歸傳承家族手藝:二胡漂洋過海覓知音

2023-09-27 15:24:28
來源:中新網江蘇

  中新網江蘇新聞9月27日電(葛軒琪)日前,走進蘇州相城區(qū)江南民族樂器廠,“85后”的俞曉偉正埋頭于二胡制作與改良設計,攤開布滿老繭和傷痕的雙手,他笑著說,手藝人嘛,小傷小痛都是難免的,不算啥。

俞曉偉正在進行二胡制作。葛軒琪 攝
俞曉偉正在進行二胡制作。葛軒琪 攝

  出生于1987年的俞曉偉,是江南民族樂器廠的制作師、設計師,也是相城區(qū)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——二胡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。俞曉偉的祖父那一輩便從事二胡制作,深知其難的俞曉偉從小就想擺脫這份苦差,于是選擇出國留學。

  然而,兜兜轉轉。2014年學成回國后的俞曉偉,最終還是選擇了二胡制作這條路,希望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能讓將這份傳統(tǒng)技藝發(fā)揚光大。

  直到現在,做了近十年的二胡,俞曉偉仍然認為自己的學藝之路還在繼續(xù),還有更多的細節(jié)值得改進,還有更多的工藝值得創(chuàng)新,而這些可以繼續(xù)探索之處,便化為了俞曉偉深耕其中、精益求精的動力與激情。

完工后的二胡。葛軒琪 攝
完工后的二胡。葛軒琪 攝

  工作中,俞曉偉與父親也時常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。在俞曉偉看來,手工藝品表達出的審美觀念與思想價值,會隨時代變化而變化,設計和制作也要與時俱進。而父親則認為,保持二胡原有的音韻便是最好的傳承。父子倆都是典型的“倔脾氣”,在制作理念上有所偏差,但這不影響他們對二胡同樣的熱愛。

  業(yè)內普遍將純手工制作視為必須,但俞曉偉認為,純手工制作費時費力,對于越發(fā)龐大的市場需求來說,顯然無法滿足。機械化生產的加入,對于滿足中低端二胡的需求來說,十分有益。

  因此,早在入行初期,俞曉偉便與祖父、父親一起設計研發(fā)了可以輔助加工琴筒外形的機器,提升了中低端二胡的制作效率、提高了產量,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市場的需求。

  如今,江南民族樂器廠的二胡年產量可達8萬至10萬把,是蘇州二胡出貨量最大的工廠,該廠的“靈巖”牌二胡也是業(yè)內的佼佼者。

  俗語說,二胡雖神奇,全憑一張皮。即使采用了機械輔助,二胡制作的90%仍然需要手工完成。在制作過程中,“蒙皮”是最為關鍵的一步,二胡最終呈現怎樣的音色,就看這蟒皮蒙得如何。

  而要做好這道工序,必須要選皮正確、裁皮合理、鏟刮到位、順其自然、適控松緊。為了熟練掌握這項技術,俞曉偉不斷請教有著豐富經驗的祖父與父親。

  歷經一次次失敗,俞曉偉從未放棄,骨子里對完美的追求,讓他多了許多耐心與毅力。經過反反復復的實踐再實踐,俞曉偉逐漸找到感覺,積累出屬于自己的經驗。

  為了拓展二胡市場,2016年,俞曉偉開始利用自己留學所學,發(fā)展電子商務,拓展海外市場。通過一場場樂器展出,逐步把二胡銷往日本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加拿大等國家。通過幾年的努力,江南民族樂器廠二胡的年均出口量達到了兩萬把。

  以勤勞練就技藝,以手藝傳遞匠心。一路走來,俞曉偉仿佛依舊是當初懵懂學藝時的少年,每天伏在工桌前,沉浸在聲聲弦韻之中,探索著二胡佳品的誕生。(完)

編輯:孫權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